帝帝借号

时间:2022-06-01 19:24:06 作者:租号平台

为什么头条里有人给自己的公众号取名带“帝”字呢?

公众号形形色色,既是野心的展放,也是个性自由特色选项!应该给于理解!

借贷在中国古代那个皇帝先推出?

先说“借贷”这种现象

“借贷”一词有两种含义:1.向他人借用钱物;2.将钱物借给他人。

(借贷是一种商业行为)

周朝以前就有“借贷”,不过是一种救济行为,并没有放贷取利的史料记载;到了西周时期,出现了借贷取息,但商业发展水平低,借贷取息的对象最初是谷物,若无法如期归还谷物,还可以服劳役抵债;直到春秋时期开始出现以货币为对象的借贷,即现在我们所说得高利贷,利息也逐渐升高。

《国语·晋语(八)》记载:

"骄泰奢侈,贪欲无艺,略则行志,假货居贿,宜及于难。"

这是记述晋国卿大夫栾书的儿子桓子把“放债取利”作为自己增殖财富的一种方法。

据《管子》记载,齐国西部谷物借贷的半年利率达100%。《周礼》有记载“听称责以傅别”,大意就是官员在审理借贷纠纷时要有凭据、证据,这个记载从侧面说明当时民间借贷已经初现。到战国时期,放贷取息这种民间借贷现象已经非常普遍了。

(借贷是一种合作关系)

再说皇帝与“借贷”的关系

最早和“借贷”扯上关系的是大禹

当时人们的生产力低下,加之常年灾害,百姓备受饥荒之苦,许多百姓想活下去只能靠卖儿卖女来换粮食。于是,大禹就用钱币(骨币、玉币)来帮助这些受难的子民赎回儿女。尽管大禹并不需要百姓还钱,但这意味着在某种条件下使用别人的钱做自己的事成为可能,这种行为就叫“借”。

最早以“借”取利的国君,是齐桓公姜小白

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一,关键还有管仲这样的著名经济学家辅佐,齐国推出了“农贷”这样的经济政策,就是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给贫困农民衣食钱财,用以维持他们的生活,使其能从事正常的生产活动。夏收、秋收之后,农民再还本付息,国家取息增加收入,同时也解决了贫困农民的困乏。这种农贷虽对农民有所盘剥,但其积极作用应给予肯定。

(春秋霸主齐桓公以“借”取利)

《管子·国蓄》记载:

"春赋以敛缯帛,夏贷以收秋实。是故民无废事,而国无失利也。"

春天赋与贫困农民钱粮,在夏天可以收回农民所织的缯帛;夏天贷给农民钱物,秋天又会收回粮食。这样农民能维持其正常的生产,国家也没有损失。

《管子·山国轨》记载:

桓公曰:"何谓四务?"管子对曰:"泰春,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夏,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秋,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泰冬,民之且所用者,君已廪之矣......无赀之家皆假之械器胜籝屑公衣。功已而归公衣,折券,故力出於民而用出於上。"

这是说,齐国统治者要把春、夏、秋、冬四时劳动者所用的东西都储存在国家的仓库中,待劳动者需要时假贷给劳动者。这些东西中包括械器、衣服等等。到用完后,再还给官府。国家机构所从事的这种借贷行为,有利于劳动者进行正常的生产,对国家也有利,因此是应当肯定的。

(著名经济学家管仲,靠借贷为国取利)

第一个借高利贷并被高利贷坑惨的皇帝是周赧王姬延。

周朝立国以后,实行分封制,将自己的兄弟、亲人和有功勋者全部分封为诸侯,以拱卫国都,确保政权的稳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越来越多,但他们与周天子的血脉关系却越来越远,周天子对他们的控制也越来越弱,渐渐失去了国家领导的实际权力。

周赧王是周朝的最后一个皇帝。当时,秦国通过变法成为西部霸主,而与秦国接壤的楚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便想联合其他国家把秦国扼杀在摇篮之中。但是,楚王担心自己不能服众,于是来找周赧王,想让他以天子之名号令天下,他对周赧王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中兴周室的好机会,并承诺给他许多好处。

(雄心勃勃的周赧王)

周赧王信以为真,同时也想体现一下自己周天子的威仪,于是同意了这次联盟。但是打仗需要钱,国库里没钱,怎么办?周赧王想了一个办法,他把国内的一些富商召集起来,说明情况向众人借钱,约定胜利后用战利品返还本息。周天子虽然已名存实亡,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再加上这么多诸侯国联合在一起,许多商人都认为这一次秦国必败,于是纷纷押宝周天子。很快,一支有模有样的军队建立起来,粮草充足,兵强马壮。

周赧王雄心勃勃,只等着联军到来就即刻出发,丰饶的大秦唾手可得。可是等了很久也没有等到出发的消息,倒是等来了他的债主。一打听才知道,原来秦国在接到情报后,立即派人到几个诸侯国进行游说,几个诸侯国君经过一番权衡,都自私地认为发兵对自己没有好处,即便是胜利了,自己的人、财、物都要受到损耗,反倒便宜了他国坐收渔翁之利,于是纷纷退出,联盟不攻自破。这一下可把周赧王闪得不轻,没有得到楚王承诺的好处不说,借贷来的钱粮装备拿什么还?债主们天天到宫殿门口讨债,周赧王被逼得实在没办法,只好躲到一处建在高台上的宫殿里不见人。时间久了,人们便把这高台称为债台,“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这么来的。

(债台高筑的周赧王干了一件划时代的大事)

周赧王首开先河向他的臣民借钱,把高高在上的王变成了负有还钱义务的债务人,这在封建王朝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件大事。

第一个如数还上高利贷、让借贷者一夜暴富的皇帝是汉景帝刘启。

公元前154年,西汉发生吴楚之乱,七个诸侯王以“诛晁错,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意在反对汉景帝推行的削藩政策。汉景帝决定平定叛乱,需要大量金钱补充军费,但是国库空虚,汉景帝于是向商人们借高利贷,但是商人们担心叛乱不能平息,所以都不肯借钱给他。只有一个叫无盐氏的人看准了汉景帝将有所作为,认为这是一次绝佳的赚钱机会,于是坐地起价。他和汉景帝说:别人都不借,这说明陛下获胜的几率很小,我出于忠君爱国,可以借给陛下,但是我担着倾家荡产甚至全家都搭上性命的危险,所以我要求十倍的利息。当时战局危急,汉景帝无奈,只能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结果,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军出征平叛,历时三个月的时间,终于使吴楚之乱得到了平定。汉景帝很高兴,兑现了诺言,无盐氏如期收回本金和利息,一举成为长安巨富。

(汉景帝文治武功,让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先富起来)

第一个借不到钱而导致亡国的皇帝是明思宗崇祯皇帝朱由检。

明末政府内忧外患,女真虎视眈眈,李自成大兵压境,张献忠养精蓄锐,加之旱灾、蝗灾和瘟疫,国库空虚。农民税赋严重,苦不堪言,真正有钱的地主阶级和官员相互勾结,自己不纳税,还贪污征缴上来的税款。崇祯无奈,只能放下脸面去和这些榨干国库的臣子们“借钱”。然而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大臣都心照不宣,宁肯亡国也不肯借钱!这让崇祯很是羞愧自己做人做的太失败。于是动员自己的岳父带个头先捐十万,谁知老先生哭喊着说打死也没有这么多,崇祯只好降到两万,但岳父只肯捐一万。皇后私底下给了她爹五千两一并捐上,谁知老先生又私吞了两千,最后到崇祯手里只有一万三千两。大臣们纷纷效仿,有的捐几十两,多的捐几百两。崇祯四处筹不到钱,战事每况愈下,最终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明朝灭亡。

(崇祯帝内忧外患,因借不着钱极度怀疑人生)

封建皇帝的最后一次“借贷”是清光绪帝载湉和宣统帝溥仪。

清末政府也是内外交困,八国联军、甲午海战、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一桩桩需要花钱的事件掏空了国库,已无法给日本赔款,进而甚至无法摆脱被革命推翻的结局。于是,光绪帝分别于1894年和1898年两次向国内借款,第一次的名字叫“息借商款”,第二次的名字叫“昭信股票”,随后上任的宣统帝于1911年第三次向国内借款,名为“爱国公债”。

(清宣统帝剧照)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皇帝向臣民借钱的例子,只是这皇帝借钱借的更冠冕堂皇,更理所当然,最简单直白的例子就是“捐官”,又称“捐纳”,是从秦汉一直流行到满清灭亡的一种皇帝借款方式。

《史记》记载:“秦得天下,始令民纳粟,赐以爵。”

对于皇帝来说,荣誉、身份和官爵都是可以被无限创造出来的,没有成本,要多少有多少,即插即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是只借不还,不用担心有人上门催债。

(清代捐官的文件)

我是热爱传统文化的小鱼,一家之言,不知当否,欢迎大家批评斧正。码字不易,高抬贵手,不吝赐评点赞。

历史上有几个带“帝”字的皇帝?

唐朝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朝以后,由于谥号的文字加长,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明朝到清朝,多为一帝一号,如永乐皇帝,正德皇帝,康熙皇帝,雍正皇帝下面是我找出的一部分用‘帝’的

1.秦始皇(赢政)  

2.汉惠帝(刘盈)  

3.汉景帝(刘启)  

4.汉武帝(刘彻)  

5.汉宣帝(刘询)  

6.汉哀帝(刘欣)  

7.汉新帝(王莽)  

8.汉光武帝(刘秀)  

9.汉明帝(刘庄)  

10.汉章帝(刘炬)  

11.汉桓帝(刘志)  

12.汉献帝(刘协)  

13.三国魏武帝(曹操)  

14.三国魏文帝(曹丕)  

15.三国蜀汉昭烈帝(刘备)  

16.三国吴大帝(孙权)  

17.西晋武帝(司马炎  

18.西晋惠帝(司马衷)  

19.东晋元帝(司马睿)  

20.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21.十六国汉光文帝(刘渊)  

22.十六国昭武帝(刘聪)  

23.十六国前赵皇帝(刘曜)  

24.十六国后赵高祖(石勒)  

25.十六国后赵国太祖(石虎  

26.十六国前秦宣昭帝(苻坚)  

27.南北朝宋武帝(刘裕)  

28.南北朝宋文帝(刘义隆 

29.南北朝南齐高帝(萧道成) 30.南北朝齐废帝(萧宝卷 31.南北朝梁武帝(萧衍)  32.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拓跋宏) 33.南北朝北齐文宣帝(高洋) 34.隋文帝(杨坚)  35.隋炀帝(杨广)36.五代十国后晋出帝(石重贵)37.五代十国吴武帝(杨行密)38.明惠帝(朱允坟)39.武周圣神皇帝(武则天)

清朝原本有13个皇帝,其中有1人为何被“开除”?

【精选回答】源自@峰子奇观的优选回答。

准确的讲,清朝只有11位皇帝,后金时期有2位大汗。爱新觉罗的皇基始祖——努尔哈赤,是建立后金的大汗(或汗王),严格说并不算清朝皇帝。

“13帝说法”,其实另有蹊跷,这里面涉及一个“假皇帝”,以及清初一桩惊心动魄的大案。

首先,峰子哥来说说“后金建国”。


努尔哈赤,女真人,是爱新觉罗皇基的开山始祖,奠基人物,他统一女真诸部,创立八旗制度,在今天的东北局部地区,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年号“天命”,登基开国称汗。

努尔哈赤死后,其第八子皇太极在汗位博弈中胜出,成为后金国第二任大汗,次年改年号“天聪”。

随后,皇太极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逐渐废掉了八王议政,打破了老汗王时期“四大贝勒共治”的政治格局,一步步削弱乃至废黜其余三大贝勒的权力和话语权,开始独揽大权,强化汗王的绝对权威地位。图:清太宗皇太极

其实号令一统、决策一统、树立权威,令行禁止,步调一致,恰恰是满人能够成功入主中原的因素之一。试想:若是政令多出,号令不一,一盘散沙,又如何逐鹿中原?

为了以示与老爹努尔哈赤时期的旧政格局区别,皇太极来了一次改弦更张,改国号为“大清”,改年号为“崇德”。

随后,皇太极收服蒙古,让朝鲜臣服脚下,扫平了周边,进而志在虎视中原的明朝。

按理说,皇太极才是大清的开国之君。这个时候,大清君主就该称皇帝了。

其次,峰子哥来说说清朝11位皇帝。



由此可见,后金时期,只有2位汗王:努尔哈赤、皇太极。清朝时期,包括皇太极在内,有11位皇帝。

清朝11位皇帝依次分别为:

1、皇太极(清朝第一位皇帝)

2、顺治帝(满清入关第一位皇帝,孝庄之子)

3、康熙帝(满清在位最长的皇帝,在位61年)

4、雍正帝(清朝最勤政的“劳模”皇帝)

5、乾隆帝(清朝最富有、也是最败家皇帝)

6、嘉庆帝(清朝步入下坡转折的皇帝)

7、道光帝(提倡节俭,龙炮打补丁的皇帝)

8、咸丰帝(慈禧老公,大烟鬼,仅育独子)

9、同治帝(慈禧亲儿子,染花柳病而死,绝嗣)

10、光绪帝(戊戌变法,被慈禧囚禁,绝嗣)

11、宣统帝(末代皇帝溥仪,阳痿,绝嗣)

其三,清朝13位皇帝说法,怎么来的?

峰子哥猜想,人们一定是把后金和清朝的所有君主,合在一起看了。这样一来,被追尊为清太祖的努尔哈赤,加上清朝11帝,就出现了“满清12帝”的说法。

为何又会出现13位皇帝?还有一位去哪儿了?

峰子哥可以明确的回答你:这是个假皇帝,却又真权力,“皇帝”尊号是死后追封的,庙号“清成宗”,生前从没登基当过皇帝。

他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开清首功”之臣,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的弟弟——摄政王多尔衮。


图:摄政王多尔衮

摄政王多尔衮,携小皇帝顺治入主中原,定都北京,灭李自成,灭南明政权,一统中原,功勋卓著,是大清全国政权真正的缔造者。

多尔衮大权独揽,权倾朝野,凡军国大事需先经摄政王过目点头,再呈送小皇帝走个“过场”,国家大小事都是多尔衮说了算,顺治帝只是个傀儡。

多尔衮出行前呼后拥,自己的王府成为“帝国核心”,有一套自己的班子。多尔衮经常还会对小顺治耳提面命,以教导口吻“教育”天子。

甚至多尔衮的着装也近乎龙袍,穿明黄,简直就是一个活脱脱的“太上皇”。多尔衮的尊号从摄政政、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最后居然要求尊他为“皇父摄政王”,皇父是什么?不想当皇帝的老子么?这让顺治帝感到无比窒息和不满,且由来已久。

关于多尔衮和孝庄(大玉儿)的“太后下嫁”宫廷绯闻,至今人们依然津津乐道。

多尔衮死后,被清廷追尊为“义皇帝”,庙号“清成宗”,配享太庙,爵位加身,荣耀之至!生前没做成皇帝,死后却如愿以偿。

最后,峰子哥来说说多尔衮的死后大清算!


图:顺治帝福临(画像)

多尔衮死后,仅两个月后,即顺治八年(1651年)二月,在倒多尔衮的浪潮中,多尔衮被一下子打入了谷底。

顺治帝最终爆发了,要彻底清算多尔衮势力。

信号一放出,昔日被多尔衮压制的其他满清权贵们,见风一拥而上,纷纷罗织多尔衮的罪状……

有道是,墙倒众人推,破鼓万人捶!多尔衮活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不敢,但多尔衮一死,怂人胆好像个个变成了虎胆,义愤填膺。

图:顺治帝(剧照示意)

多尔衮最后下场:被褫夺皇帝尊号,牌位踢出太庙,华丽的坟墓也被砸毁,多尔衮尸首被挖出来,鞭尸示众,挫骨扬灰。多尔衮势力也遭到大清洗!

多尔衮曾是皇位的热门人选,与豪格之争,僵持不下,才让顺治帝小福临捡了大便宜,要不然八辈子也轮不到无权无势的孝庄母子。

多尔衮大权独揽时,也曾多次想过废掉顺治帝,自己来当皇帝,一直没有思考成熟,但不料在春秋鼎盛、如日中天之际,突然去世,史载“坠马而薨”,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年仅38岁。

如果按照有些人的“阴谋论”说法,多尔衮死得很蹊跷,绝对没那么简单,38岁绝对是英年早逝啊!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顺治帝的重孙乾隆帝才为多尔衮平反,恢复睿亲王封号,评价其“定国开基,成一统之业,厥功最著”。

综上,所谓“满清13帝”的说法,正是如此来的。

多尔衮一生多次与皇位擦肩而过,你认为他为啥没称帝?是还没来得及称帝,还是其他原因?

以上仅供参考,欢迎关注,一起神聊历史!

皇帝的帝号、庙号、谥号怎样区别?

“庙号”,就是帝王的子孙在宗庙祭祀他时给他特立的名号。就是死后后人对他的称呼。往往带个“祖”或者“宗”字。明成祖,唐太宗。这就是庙号;“谥号”,产生于周朝。据说,周公做谥法,每个天子死后,就根据他生前的行为,给他一个代名。一般是很多个字,后人只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或者两个字。如汉武帝刘彻,谥号孝武帝,“武”意思是“威强睿德”更符合他的历史表现,后人称汉武帝。;“帝号”,即年号如康熙十五年,万历十五年。这里的康熙和万历就是帝号。

开国皇帝的号是怎么起的?有什么样的说法?

皇帝的称号分为三种,庙号、谥号以及年号。庙号和谥号一般一个皇帝只有一个,而年号,一个皇帝却有很多。

庙号,一般有太祖、太宗、高宗、中宗、仁宗等。比如现在比较热的《清平乐》里,宋仁宗就是赵祯的庙号。

谥号,一般有高帝、文帝、武帝、宣帝、炀帝等。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汉武帝的谥号就是孝武皇帝,他的庙号则是汉世宗。

至于年号,每朝每代每个皇帝,年号基本都没什么相似之处。基本上就是根据爱好来取,明清时期皇帝都只有一到两个年号,比如说康熙、乾隆这就是年号。此前年号更迭频繁,唐高宗李治当了34年皇帝,却有14个年号之多。

搞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够研究一下,历朝历代,开国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年号到底是怎么确定的了。

开国之君的庙号,一般是太祖、高祖居多。

所谓庙号,顾名思义,就是在庙里面的称呼。皇帝去世以后,一般都会被供奉在家庙当中受到子孙后代的祭祀。到了几代以后,由于人员过多,原来的庙就要被毁掉,集中到太庙一起祭祀。

而且隋朝以前,不是每个皇帝都有庙号的。比如说汉文帝、汉武帝都有庙号,可是夹在中间的汉景帝就是没有庙号,那个时候的人不太喜欢自欺欺人。

汉朝的开国之君是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太祖,《史记》中对此有误,记载成了汉高祖这是不对的,刘邦的庙号就是太祖。

此后庙号为太祖的开国之君还有很多,有些是子孙追封的,比如说曹操没有称帝,被曹丕追封为魏太祖。司马昭没有称帝,被司马炎追封为晋太祖。

还有一部分开国之君的庙号是高祖,比较著名的就是唐高祖李渊。虽然李渊存在感比较低,但是这个庙号大家还是非常熟悉的。

除了李渊以外,大一统王朝中,还有一位隋朝的开国皇帝杨坚,他的庙号也是高祖,被称之为隋高祖,不过这个庙号比较生僻,我们一般叫他的谥号隋文帝。

除了李渊、杨坚以外,基本上大一统王朝的开国之君中,没有庙号为高祖的皇帝了。那些割据政权中用高祖作为庙号的开国之君倒是不少,比如说后赵高祖石勒、前秦高祖苻健、北魏高祖元宏等等。

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是高皇帝、武帝、文帝居多。

隋朝以前,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所以隋朝以前的皇帝,我们都会称呼他们的谥号。而隋朝以后,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所以庙号就取代了谥号,成为了大家嘴上常常提起的皇帝称号。

最初谥号分为美谥和平谥,对天子是没有恶谥这一说的,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祖先得到恶谥,就算这个人做天子再失败也不行。

即使改朝换代,给前朝亡国之君的谥号,也不会是恶谥,因为哪个朝代都有亡国之君,谁也不想自己的子孙后代包括自己有几率得一个恶谥。但是周厉王暴政以后,谥号就分为了上谥、平谥和下谥,下谥就时贬义了。

开国之君的谥号,一般都是高皇帝,比如说刘邦的谥号就是汉高帝,所以我们要么称呼刘邦为汉太祖,这是庙号,要么称呼他为汉高帝,这是谥号。

除此之外,谥号高皇帝的还有魏太祖高皇帝曹操,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齐太祖高皇帝萧道成等等。

开国之君还有文帝、武帝作为谥号的,一般是因为前人开创了基业,自己坐享其成,创立了帝国。比如说魏文帝曹丕,他是真正的开国之君,但是他老爸曹操开创了基业。晋武帝司马炎,他也是开国之君,但是他爷爷和父亲开创了基业。

开国之君的年号,没什么太多的讲究。

庙号和谥号,开国之君还是有迹可循的。可是年号这玩意儿,就是用来记录时间的,完全凭皇帝的兴趣来决定,所以根本就没有什么讲究。

不过被追封的皇帝,那是没有年号的。年号是当下活着的皇帝才会用,而庙号和谥号,都是给死掉的皇帝用的。开国之君的年号,一般都跟开始有点关系。

  1. 很可惜的是,汉太祖高皇帝刘邦,活着的时候是没有年号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年号的皇帝,是汉武帝刘彻。建元是他的年号,也是第一个年号,一共使用了6年。
  2. 此后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用了整整32年,在当时没几年换一个年号的时代,建武用的时间是非常长的了。
  3. 魏文帝曹丕的第一个年号是黄初,汉昭烈帝刘备的第一个年号是章武,吴大帝孙权的第一个年号是黄武。
  4. 西晋武帝司马炎的第一个年号是泰始,东晋元帝司马睿的第一个年号是建武,显然司马睿希望自己能跟汉光武帝一样,恢复祖宗基业,可惜实力不允许啊。
  5. 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个年号是开皇,唐高祖李渊的第一个年号是武德,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示自己和开国有关系,所以沿用了这个年号长达9年之久。

由此可见,年号这玩意儿,其实就是一个吉祥话,表示万象更新的意思。毕竟写日记也好,记史书也罢,天天都要用到,总不能找一个糟心的词汇作为年号吧?

总结:明清皇帝谥号最长,年号不改。

我们读历史会发现,明朝和清朝有点特别,称呼他们的皇帝,既不用庙号也不用谥号,一般都是用年号,这就比较有意思了。

其实因为他们一辈子就用一个年号,而且就俩字,非常好记。比如说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是崇祯,我们都会叫他崇祯皇帝。清朝的康熙、雍正、乾隆都是年号。

那么为什么不叫谥号呢?因为他们的谥号实在是太长了,恨不得把所有好词儿都加进去。比如说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谥号是范天合道哲肃敦简光文章武安仁止孝显皇帝。而清朝乾隆皇帝的谥号是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你要是史官,你每天愿意写这么长的开头吗?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帝帝借号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5521478@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推荐

租号玩上号器输入密码

租号玩上号流程是什么样的,怎么操作啊?租号玩怎么租用LOL账号,租号之后LOL怎么上号!第一步:首先要登录租号玩账户,然后进入首页筛选你想租用的游戏。第二步:找